今年5~7月,武漢首批BT項目——武漢大道(黃浦大街—金橋大道快速通道)、二環線漢口段、白沙洲大道、沙湖大橋四大工程,都將按預定工期竣工通車。城建部門透露,4大項目2008年就已列入我市在建計劃,但受制于資金壓力一直未能啟動。后來改用BT模式建設,至少讓市民提前3年享用這“三路一橋”。
“BT”是“Build”(建設)和“Trans-fer”(移交)兩個英文單詞的縮寫,意即“建設——移交”,是政府利用非政府資金,來進行非經營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一種融資模式。投資方完成工程建設并通過驗收后,再將工程移交給政府,最后由政府按約定價格分期付款給投資方。
近幾年,在武漢大干快干發力城市基建、沖刺國家中心城市及國家收緊銀根的多重背景下,BT模式憑借“保障資金、工期更快”等優勢,已成為武漢城建融資的主流模式。如今,中建股份、中交集團、中鐵股份、中鐵建等“中”字頭央企,紛紛采取BT等新模式搶灘武漢城建大市場掘金,協議投資額超過400億元。
據了解,武漢首批4大BT項目總投資130億元,由中國一冶和中建三局兩大集團出資建設。市政府與兩大企業約定:四大工程用2年時間建成,驗收交付使用后,政府分3年時間“回購”。城建部門稱,從施工進度來看,BT項目是目前武漢在建的重點城建工程中最快的,這在武漢擁堵的交通格局下尤為可貴。
而在此前,武漢的城建融資幾乎“仰仗”城投公司、地鐵集團、地產集團等三大地方融資平臺。然而,去年下半年以后,國家開始著手清理地方政府融資平臺。“國家加強管控后,城投公司自有資金已無法滿足城市建設所需。”武漢城投公司稱,地方政府由此開始尋求與企業特別是大型央企的合作,以減輕融資壓力,BT模式因此成為首選。
據中鐵大橋局介紹,在BT模式中,央企的利潤來源不只有施工,還可以在利息、工程承包、項目融投資、材料等中間環節,整合各方資源,獲取最大效益。此外,BT模式也為企業“找活干”開辟出一條新路,可有效解決企業生產任務不足的難題。
同時,在央企看來,市政項目是政府重點工程,能獲得政府多方支持,也是介入武漢的捷徑。央企投資的項目基本都是省市、甚至國家重點項目,地方政府顯然會全力助推。此外,一個項目就是一座“橋梁”、一個“標桿”,不少央企都希望通過某個項目加強和當地政府的合作,擴大自身的影響力,以此來更大規模地進軍當地城建市場。
■鏈接:“十二五”期間,我市城建投資將高達2800億元,為歷史之最。其中1600億將用于修路筑橋,1200億用于建地鐵。其中一批大項目將采用BT模式建設:本月8日,中鐵大橋局聯合體在漢簽下50多億元的鸚鵡洲長江大橋BT大單,承建“橋都”武漢的首座“BT大橋”;明年,中鐵建還將以BT模式承建東湖隧道。(來源:武漢晨報)